順勢醫學細說源頭

順勢醫學源自德國,有二百多年歷史,始創人是山姆赫尼曼醫生 (Dr. Samuel Hahnemann,1755-1843)。那時候的主流醫生,以放血、水銀、大劑量、多種藥物混合等猛烈的方法治病,他看見這些療法對病人傷害大於益處,於是他減少臨床工作,憑他的語言才華,一面以翻譯化學、醫學典籍維生,一面追尋一套更理想的醫學。
 
1790年,當他把著名的嘉倫(Cullen)藥典由英文翻譯成德文時,讀到嘉倫說金雞納(Cinchona)樹皮可以治療瘧疾,是因為金雞納的苦味。赫尼曼醫生不以為然,很多藥物都是苦味的,怎麼偏偏是金雞納才可以治療瘧疾呢? 於是他親身服用小量的金雞納,然後就出現發冷、發熱、出汗,又有腹瀉,整個人虛脫似的 ——情況就如患上瘧疾一樣! 他反覆嘗試,都有相同效果,他開始推論,金雞納可以治療瘧疾,就因為它能產生瘧疾的相同症狀。往後多年,他繼續嘗試不同藥物,他得出結論,一種藥物能夠治療疾病,就因它能夠產生相同的症狀。1796年,他首次把這個新的治病理論發表,標記了順勢醫學的誕生,並開始利用這套新方法治療疾病。
 
1813年,他在德國Leipzig大學任教時,正值斑疹傷寒病(typhus)疫潮爆發,一般醫學治療的死亡率是20-30%,但赫尼曼醫生的順勢醫學,在180個個案中,治癒了178個,發揮了順勢療法的急性疾病的威力。

往後,他又花了十多年時間鑽研慢性病的原理,並取得突破。赫尼曼醫生的幾本主要著作:『醫學原理』 (The Organon of of the Medical Art) 、『慢性病的原理和治療』 (Chronic Diseases)、『純藥典』(Materia Medica Pura),到今天仍是每個順勢療法醫師的最基礎知識。
 
順勢醫學的 『順治法則』簡單來說,順勢醫學是一套用藥的基本原則,叫『順治法則」,或叫「相同者能治癒」 (Law of Similars)。
 
比方說,切洋蔥時,你會流眼淚,像清水般的;你會流鼻水,但卻是苦澀的,在室外時會減輕,遇熱時會加劇。若你長時間接觸洋蔥時,腦袋思維更會變得模糊遲鈍,出現種種黏膜不適,咳嗽時兼有喉嚨撕裂痛要抓著喉嚨等症狀。 然而,當你有傷風、鼻敏感或是其他疾病,只要有非常相似的症狀時,『稀釋洋蔥』 (Allium cepa) 就可能是你的救星。
 
『稀釋小米草』的部份症狀,卻是與『稀釋洋蔥』的剛剛相反,眼淚苦澀而有灼痛、紅腫,鼻水則是清澈。

同樣患上傷風或鼻敏感有這樣症狀,就可能要用『稀釋小米草』 (Euphrasia),而非洋蔥了。
 
這只是個簡化了的例子。專業的順勢醫學醫師,會更仔細瞭解你的整體症狀、疾症誘因、身體和心理症狀然後找出一種在可以產生相似整體症狀的藥物,給你極微的劑量,刺激你的身體,產生自療反應。這就是『相同者能治癒』或順治法則的意思。
 
順勢醫學,又譯『同類療法』,英文叫homoeopathy / homoeopathy / homeopathy,源自希臘文Homoios(相似)和pathos(疾病) 兩部份組成,意思就是說,利用能產生『相同』或『同類』症狀的藥物來治病,有別於主流西醫和中醫。

西醫過去幾百年來的主流,都是利用可以產生局部相反症狀的藥物。便秘,就用一些可以促進腸臟蠕動的藥物;發燒,就用冰敷或是退燒藥;高血壓的,就把血壓降低。總言之,是對抗身體疾病過程的方法藥物,把症狀抑制。然而,這些方法往往造成更嚴重的疾病。

中醫的主流,也是『相反療法』,但卻是整體,『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身體虛弱,就用補藥。身體有熱,就要降火 (或是滋陰)。身體有濕,就要去濕健脾。然而,中醫治療著重整體平衡,非局部抑壓對抗,仍是理想治療。

順勢醫學卻採用了完全不同的哲學。例如,身體有腹瀉+左面發紅+脾氣暴躁+發怒時症狀加劇,就會可以用產整體相似症狀,即是腹瀉+左面發紅+脾氣暴躁+發怒時症狀加劇的療劑。

箇中的關鍵,是療劑的份量極低,並經過特別的稀釋、振盪的製煉為甚麼『相同者能治癒』?似乎是有悖常理?用熱水治療燙傷?還有,咖啡使人興奮,但稀釋咖啡卻可以用來治療某些的過度活躍症和失眠?砒霜中毒可以致命,但稀釋砒霜卻可以治療某些食物中毒和癌症?

原來這是最簡單的常理:作用力與反作用力(action and reaction)的原理。任何藥物,外間力量,在身體產生『原作用』(primary action),然後身體會自然、必然地產生『反作用』(secondary action)。
* 冬天時,熱水浴暫時使身體暖起來,然後你會更覺寒冷。
*  酒精加速血液循環一陣子,然後你會更遲鈍。
*  咖啡提神醒腦,過幾小時後,你會更疲累,又要另一杯濃咖啡。
*  瀉藥刺激腸臟蠕動,多吃了瀉藥,腸道肌肉變得更懶惰、無力。沒有瀉藥,你『路路不通』
*  皮膚燒傷,你用冰敷,舒服了一頓,冰袋拿走了,傷處更覺灼熱疼痛。

所以,利用『相反療法』,往往只使症狀暫時緩解但這些『對抗性』的藥物停止後,症狀就會加劇。
* 利用『相同者能治癒』的原則,卻是利用身體『反作用力』,自然地把疾病克服。
*  身體怕冷,用涼水沐浴,初感覺冷,但身體溫度調節機能啟動,稍後你會感到溫暖由內而生。
*  發燒了,用暖水浴,刺激身體發汗,很快就輕快、健康了。
*  在幽暗的房間中,你伸手不見五指。但當你閉起雙眼十數秒,雙眼在絕對的黑暗中,再打開眼時,你視覺較敏銳了,可以漸漸看見房間中其他東面。
*  高山空氣稀薄,氧氣量低,使人呼吸困難,身體能下降。但世界級運動員,常在大型賽事之前,到空氣稀薄的高原地方訓練幾星期。

因為,空氣稀薄初時使人呼吸困難,但漸漸地,身體會增加製造紅血球,提高身體應用氧氣的效能。結果,原來低氧環境使人不適,但適當煆煉,卻可用來提高運動表現。這些簡單的例子,都是利用身體的反作用力,把身體的功能自然地提高。順勢醫學藥物的原理,就是利用稀釋藥物,輕輕地刺激身體,身體本能作出『反作用力』,把疾病克服。

所以,咖啡刺激神經系統,使腦袋過度活躍,但『稀釋咖啡』可以治療某些的失眠,某些的過度活躍症。

鴉片有鎮痛作用,使人神志不清,所以『稀釋鴉片』可治療某些神志不清的患者,治療某些休克、昏迷、失去痛楚知覺的病人。

砒霜可以致命、充滿對死亡、疾病的恐懼、口吐白沬、畏冷、口唇變青,所以『稀釋砒霜』可以治療某些癌症、焦慮症、食物中毒。

由此『相同者能治癒』的大自然定律,在治療疾病時就要找一種能產生相同症狀的稀釋藥物。藥物輕輕地刺激身體,誘發身體作出反應,就可以把原來的疾病克服,恢復平衡。

怎樣知道藥物可以產生甚麼症狀呢?就是用精確的『人類測試藥物方法』 (proving)。

個案分享:
 順勢醫學的哲學,其實不僅用於藥物,日常生活也 大派用場。 學院的順勢醫學老師,某次給燙斗灼傷了兩隻手 指,於是趁機做個實驗。一隻手指浸到熱水,(當然 不是沸水!)一隻手指就如平常人的用冷水冷卻。結 果,浸到熱水的手指,不消幾分鐘就不再疼痛,泡 冷水的卻是痛了多個小時!兩天後,上課時她把兩 指頭給我們比較看,用熱水的毫無受傷跡像,另一 隻卻是有明顯灼傷痕跡。




現代神農氏

(順勢醫學的人類測試藥物方法)
古代神農嘗百草,親身服用每種藥物,第一手觀察自己身體的反應。順勢醫學有相似的傳統,順勢醫學主要用來治療人類,故測試時是用健康、敏銳的測試員服用稀釋、極低劑量的藥物,仔細觀察、記錄在服用藥物後出現的身、心反應。這種測試藥物的方法,叫做『人類測試藥物方法』(Proving)。
 
順勢醫學與主流西醫開發藥物的方法很不同,順勢醫學沒有試管實驗,也較少用動物研究。西醫的藥物開發,著重微觀、化學反應。而順勢醫學的測試藥物貫徹順勢醫學『整體治療』的原則,故認為人類測試才是最精確、有意義的方法,因為人類測驗服用,才能找出身、心的整體反應,包括心理、情緒症狀、主觀感覺、客觀症狀。

你會問,幹嗎要這這樣冒險?
 請不必擔心,其實測試並不危險,因為藥物經過重覆稀釋,毒性已解除,只有健康、敏銳的測試員才產生豐富症狀,而症狀一般只維持數天至數星期,不會影響長遠健康。事實上,歷史上愈多參與藥物測試的順勢醫學醫師,似乎就愈健康。
以順勢醫學始創人赫尼曼醫師為例,他大半生窮困,獻出一生精力,親身服用測試了超過106種不用藥物,非常非常仔細地記下每種藥物產生的反應。試過這麼多的順勢醫學藥物,他時常精力旺盛,且在81歲娶下他的第二任妻子,其後在巴黎行醫的七年,更是他事業的顛峰,活到88歲,在那個年代,絕對罕見,他做了個測試藥物可以促進健康的有力見證。
 
六星期的測試藥物之旅順勢醫學醫師採用的所有藥物,都是經過健康、敏銳的測試員親身嘗過,清楚、仔細地記錄下來。歷代以來,藥物測試都是順勢醫師訓練過程很寶貴的一課。較具規模的專業順勢醫學學院中,通常都會讓順勢醫學學生、或是已執業的順勢醫學醫師參與測試,體驗當現代神農氏的滋味。
 
以下是筆者參與的一次藥物測試實驗,大家可以從此知道,究竟藥物測試究竟是甚麼一回事。二零零一年三月十四日早上,是順勢醫學文憑課程中,『藥物測試』單元的第二節課。上一節課中,老師已把整個藥物實驗的流程闡釋。由今日開始,同學會自願地選擇擔當『測試員』(prover)角色,即是會親身服用藥物;或是擔當『監督員』(supervisor)角色,不服藥,負責觀察一至兩名監察員在往後幾個星期的反應。課堂上,督導員就仔細地、全面地瞭解『測試員』現時的健康狀況。然後,測試員會獲分派一小瓶藥物,在約定的日期,開始在兩天之內服用一至六劑,但若服用一劑後有任何異常身、心反應,即可停止。
 
今次測試的藥物,都是30c稀釋度的 (即是原物質以1:99的比例用清水稀釋,再加振盪,重覆30次稀釋) 。
測試藥物實驗,採『雙重盲障』(double-blind study)設計,即是說,監督員、測試員,甚至是負責統籌整個測試實驗的『藥物測試總監』(proving director)也不知道所測試的是什麼藥物。藥物是由一名獨立於這次測試以外的順勢醫學醫師挑出來。

測試開始,『測試員』會服用藥物,每天最少三次把症狀仔細記錄。譬如,腹痛,就要記下準確位置痛的感覺的描述,痛楚維持多久?在甚麼時間出現?痛楚如何擴散、轉移?甚麼因素可以淸楚痛減輕或是加劇?楚痛出現時,身體其他部份有甚麼其他不適?這個痛楚是否新症狀還是舊有症狀? 『 監察員』的工作,就每天一至兩次,與測試員會面及連繫,確保安全外,也協助測試員把症狀清楚、完整地記錄往後的六個星期內,測試員除與直屬的監察員報告外,就儘量避免與其他測試員商討測試反應,避免互相影響。
 
六個星期後,測試員、監察員再聚首一堂,大家都很興奮,把刺激的經歷作簡要的口頭匯報,並交上詳細的書面記錄。

一名測試員,曾經是個決斷而精力充沛的專業運動員,在服用兩劑後,整個人覺得疲倦,常常想睡覺。間歇性地出現心口沉重,胃部偶然有刀插般痛楚,額頭有被一些東西往後抓的感覺。身體總是在下午一點鐘左右,出現灼痛,但歷時只幾分鐘。藥物的反應持續了兩、三個星期,期間乘搭火車時,又多次幾乎錯過要下車的車站,日常生活小節,又忽然變得猶疑不決。
 
另一名測試員,在服用藥物後的第一天,忽然有強烈興致,要驅車到海邊,享受海風吹拂,這持續了好幾天。然而,那幾個星期間,有多次在紅綠燈前,忽然忘記了自己要往哪裡去,幸好每次只是持續十數秒鐘。此外,又有多次胸口像有塊石頭似的沉重。腰間多次出現灼痛,有時更是整個人的有灼熱感。

還有另一名測試員,是初初沒有反應,隔了幾天後,漸漸覺得很疲倦。(筆者多次見到她在課堂上睡了!)但還有奇怪的,是她變得酷愛烹調,竟是可以一天之內,花了七個小時在廚房裡弄製食物!
 
同學分享反應過後,最有趣知道的,究竟他們吃了的是甚麼的稀釋藥物?

老師終於揭盅了,原來是全世界毒性最高的海洋生物,一種出沒於澳洲水域的水母,醫學文獻記載,泳客不幸遇上,經其觸鬚抓過,皮膚會劇烈灼痛,然後兩、三分鐘就因劇毒死亡!
 
幾位測試員同學坦白說,這多個星期的反應,並不好過。然而,現在回首,又是非常寶貴的經驗。日後在診所遇到有相似不適的病人時,就會很容易辨認出來了。同時,這也是學習觀察、自我瞭解的豐富一課。
 
這次實驗,有個很幸運的同學,湊巧藥物似乎正是她所身體所需要的。在實驗開始前的多個月,她積壓了頗一些對丈夫的不滿,工作很忙碌,經常惘然不知生活方向,常要藉助咖啡來減壓。在晚上服用實驗藥物一劑後,即覺睡眠改善,第二天起來,雖覺身體如常的疲累,但精神卻很好。工作如常的忙碌,但不覺緊張,不覺得再需要喝咖啡。對孩子、丈夫、工作上的同事,都變得很寬容,多了體諒,憤怒是莫名的溶解了,遇到意見分歧時,會懂得把想法說出來而不情緒化,求同存異。而最大的得著,是感到生活像隨波飄流的輕鬆愜意!
 
你可能不明白了,為甚麼有些人測試藥物會不適,有些人卻治癒了舊患呢?原來是這樣的,當測試員愈是健康、敏銳的,就會愈容易清晰地產生稀釋藥物的症狀。而本身健康比較一般的,只會產生少量、不清晰的症狀。有少數幸運,本身有疾患的、不平衡的,湊巧稀釋藥物又與他的疾病症狀吻合的,他就可以因測試藥物而把疾患治癒了,Bingo!!!

無窮稀釋與科學研究

順勢醫學用上不少毒物,沒有危險嗎? 奧妙之處,就在藥物獨特的稀釋過程。順勢醫學藥物的製造,從原料開始通過兩個主要程序,一是稀釋 (dilution),二是振盪 (succussion)。只把藥物稀釋,藥物的毒性降低,也把療效削弱。但稀釋加上振盪,會把藥效加強,同時消除藥物的毒性。

目前,順勢醫學醫師採用的藥物,多是利用原物質,用純水以1:99比例,重覆稀釋6次至10,000,000次不等。譬如說『白頭翁200c』(Pulsatilla 200c),就是稀釋200次。

怎麼稀釋多次之後,藥物不會被完全沖淡了嗎?奧妙就在振盪的過程。製煉藥物,每次稀釋之後,都要把盛載著稀釋藥物的試管猛力振盪一百下。沒錯,稀釋藥物在化學上並不含原物質的份子成份,所以不含化學毒性。但卻保留原物質的信息,可在人體發揮療效。

從古老的牛頓物理學看,從化學上的阿伏加迪定律 (Avogadro's Law)看,這是匪夷所思。但從近代量子物理學的理論看,卻又沒有啥奇。順勢療劑的水劑、酒精、糖丸,都只是一個媒體,透過其份子結構組合的變化,把原物質的信息盛載、記錄,然後在身體釋內放出來。

箇中道理,有如光碟盛載音樂、歌聲、影像,光碟只是塑膠,沒有其他物質,也不能盛載歌手的細胞、血肉之軀,但藉著播放機,你可以在電視熒幕上,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情緒一樣受其牽動。水有記憶這一回事,在科學家是一個新課題。而順勢醫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用了二百年,直至近年才引起科學家去發掘其中真相、原理。法國免疫學家Jacques Benveniste醫師,曾是諾貝爾獎候選人,他就在利用嚴謹實驗研究,證實了物質經重覆稀釋、振盪後,仍能保持生理活性。

他的研究是這樣的。血液中有一種白血球,叫『嗜鹼性細胞』(Basophil),在過敏反應中,會釋放出『組織胺』(histamine),而免疫蛋白E (醫學上簡稱IgE) 可以把這些『組織胺』分解。這些都是基本的生理學常識。

Benveniste醫師的特別發現,是在試管研究中,當用水把IgE重覆稀釋、振盪,直至水中不含IgE後,卻仍然能把組織胺分解。這項研究,在四家大學、六家實驗所中,得到核實,後來還於1988年在著名的《自然》學刊發表。這項研究的有趣發現,是經過稀釋37次的IgE,其分解組織胺的能力,竟是稀釋3次的IgE的三倍。即是說,愈是稀釋,效力反而愈大!

當時的主流科學家,不願意接納這事實,指為謊言。

《自然》學報甚至派出魔術家去調查,未能重覆實驗結果,但也沒找出破綻,成為了科學界的一場鬧劇。

而一些願意求真的科學家,就試圖把研究的設計得更嚴謹,再來一次。2001年,這項新研究,由布魯塞爾天主教大學M Roberfroid教授領導,在法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四個獨立實驗室進行,終於有了結果,確定了1988年Benveniste的發現。

砒霜治血癌?
砒霜是眾所周知的毒藥。最近,西醫學界發現了低量 的砒霜可以治療血癌,據說成果還不錯,但卻很小心 的避免發生副作用。原來,砒霜在順勢醫學中,早已 是用來治療癌症的藥物,並早已找出可避免不良副作 用的方法,就是重覆的稀釋、振盪,然後是必須要對 應病人的獨特症狀,而不只是個簡單的叫『血癌』分 類,就可以用砒霜。
近 31 日
0 次瀏覽
本訊息有 0 則查核回應
目前沒有已撰寫的回應,建議對其抱持健康的懷疑。
ChatGPT 自動分析
以下是 AI 初步分析此訊息的結果,希望能在有人查核之前,先帶給您一些想法。
閱聽人需要特別留意以下幾個地方: 1. 順勢醫學的治療原理:訊息中提到順勢醫學的治療原理是「相同者能治癒」,即用能產生相同症狀的藥物來治療疾病。這種治療方式與傳統西醫和中醫的治療方式有所不同,閱聽人需要注意這種新興的醫學觀念。 2. 藥物稀釋與振盪:訊息中提到順勢醫學的藥物製造過程包括稀釋和振盪,並且指出稀釋次數愈多,效力反而愈大。這種稀釋後仍保留療效的概念可能與一般人的認知有所出入,閱聽人需要謹慎思考這種科學觀點。 3. 人類測試藥物方法:訊息中提到順勢醫學使用人類測試藥物方法來研究藥物的效果,並描述了一次藥物測試的過程。這種測試方式可能與傳統藥物研究的方法有所不同,閱聽人需要了解這種研究方法的特點。 這些地方都是閱聽人在閱讀訊息時需要特別留意和思考的重點。
加 LINE 查謠言
加 LINE 查謠言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