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雖然是台大經濟系的老師,但以下言論只代表自己,不代表其他系上同事與台大。
(我已經開放追蹤了,不要再加好友了XD。開放追蹤是為了之後推廣創傷知情喔)
--
對於敝系近日的炎上,我有幾點要譴責。

首先,我要譴責學生不把系學會選舉當一回事,仔細一看,四組候選人其實有三組的政見都是在開玩笑。彷彿選舉就是開玩笑的場合。我本來是這麼想的。但其實2022台北市長選舉一共有12組候選人,其中不乏不正經的政見,包括重建海霸王,淋巴操,陽明山開賭場,大屯火山爆發,還有上一次的蜂蜜檸檬。畢竟他們花了150萬在公開場合講X話,而且總統候選人可以講挖石油與蓋Disney,現實社會就是這麼運作地,這麼一想我就譴責不下去了。

第二,我要譴責的是,都滿18歲是成年人了,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其實我前天剛完成高三申請入學的口試。從他們的回答中,我真心覺得他們都還是小孩子,沒有人真的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想從事什麼職業,18歲了還在探索。我的外國同事們非常訝異台灣高中生的上學時間是從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有一些高三生甚至到晚上九點。他們的世界很狹隘,學科和考試佔了大部分。根據我在大學的觀察,大部分大一學生的心智和國高中生沒兩樣。往往是到了大二或大三後才會變的較成熟。這麼想一想,我就有點難以譴責。畢竟小孩沒做好,我的第一反應是大人沒教好。我們該問的是,為什麼會把18歲的成人教的像小孩一般?

第三,我要譴責他們充滿歧視的言論。都念到建中和台大,卻不懂平等。但我知道,平等不是從公民課本學來的知識,而是從成長的環境中習得的。就像雖然法律禁止紅線臨停,但如果現實生活中每段紅線都停了車,警察也不會管,那我學到的就是紅線停車沒關係。萬一我紅線停車被警察罰,我還會氣撲撲地罵警察。

在一個充滿歧視的社會中長大的人是學不會從內心感受到平等的。例如種族平等,就需要在多元種族的環境中成長,和不同族群的人共事與生活,這樣才真的可以瞭解與學會尊重彼此的異同。例如台灣對外國人的友善僅限於特定幾個族群,目前社會對於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外傭,外籍勞工,新住民,和新住民的小孩還是有著諸多歧視。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小孩,是很難從打從心底去學會種族平等的。週末到台北車站等移工常據的地點,聽聽他們講的你聽不懂的家鄉話,看看他們與其他台灣人的互動,問問你內心對他們的感覺,你就會知道什麼叫做從內心真正感受平等與否。

而性別平等,就需要我們的小孩在多元性別的環境中成長,與不同性別的人共同生活,互動,交流,並建立關係,然後從中真正地體會不同性別的異同。但荒謬的是,我們把青春洋溢的少年少女置入性別隔離的環境,然後教導他們尊重性別差異與性別平等?我前天面試有特別問建中與北一女等學生的看法,竟然大部分人回答這樣比較好,不用和異性交流,可以專心在課業上。我真心地認為這些從日治時代就設立的單一性別高校,應該要廢除了。我們沒有辦法要求小孩在單一性別的生活環境中學會尊重異性,特別是在最躁動的青春期,更遑論多元性別平等了。就像是如果學校老師以成績評人,那我們學會的就是把人評等,而非平等。這樣想來,我第三點也譴責不下去。

其實整起事件,最大的問題在於這些”開玩笑”的學生不知道界限在哪裡。從學生的反應來看,我相信他們是真的對於性平無知,而且還打從心底相信一些過界的認知,例如某生道歉竟然還提說”我真的對議題有想法”。而這個無知與過界的想法,反應的是整個系統的問題。

另一個問題是學生會竟然還允許這樣的政見刊出(放到附錄大家就不會看了嗎?)。這表示系學會的大學生們雖然知道不妥但還是低估了整體事件的嚴重性,也不知道言論自由的界限在哪。學生會可以說按照選舉法,政見必須被刊出。但難道這些過界的玩笑政見在草擬的時候,其他同儕不知情嗎?為何無法在一開始被制止呢?又例如去年台大想要修法,若學生政見違反性別平等教育法需修正後才能刊登,但是被學生代表擋下來就是個不懂言論自由界限的例子。(但相信今後不會被擋了。)

在許多層面,我真的認為大學生還在學習成熟,畢竟我們的教育沒有給學生自由探索的時間,沒有給他們與異性相處和處理感情議題的機會,也沒有提供平等的環境,你不能要求他們高中一畢業心智就自動成熟。學習的過程難免會犯錯,但希望犯錯的代價不要太大。

這些對於性平與言論自由的無知其實常常出現在敝校的學生選舉上,包含去年性平委員會學生委員的選舉政見,也一度上了新聞。表明這並非個案,而是我們的教育沒做好,沒做好的原因是社會沒有提供適當的環境,絕對不是教科書沒寫或是考試沒考。再說一次,平等的學習需要來自於平等的生活環境。

另外第一組候選人的意見其實也充滿了影射與潛在的歧視。他們針對一些事情開了許多玩笑,如果他們提到的許多事情是確有其人,那這樣的影射算不算歧視呢?又有多少人看的懂呢?

社會的反應這麼大,大部份是來自對於”菁英”的失望。但身為”菁英”言語間卻充滿歧視的人少見嗎?畢竟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菁英”政治人物在大眾面前口吐芬芳。

所以問題的真正根源在哪裡呢?升學主義的教育嗎?但我們已經實施教改多年,教育品質已經有顯著的進步。我認為真正問題的根源還是在於整個社會環境的不平等和僵固的流動性。舉個例子,前天面試,極大部分學生都提到他們的個性認真努力,充滿毅力。而”努力和毅力”這個價值觀輸入,反映的就是不平等和低流動性的社會(請見Doepke& Zilibotti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而整體事件,其實反映的是台灣社會不平等的環境。當我們責備他們時,我們要知道這並非個案,而是環境造成的。
(改善環境的辦法,我認為根源在於兒童的早期教養,教育父母正確的教養方式,與創傷知情。而創傷,是社會問題最根源的起始。)
近 31 日
16 次瀏覽
本訊息有 1 則查核回應
Yuwen Lu 認為 含有正確訊息
引用自 Yuwen Lu 查核回應
本文應出自台大經濟系蘇軒立老師之個人臉書

資料佐證

蘇老師個人臉書貼文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shane.su.9/posts/pfbid02VgRb9HnTcJQmFj6dyqZ9jREBmLgqAKaew6X7Cimh634q5iu2wLyYoWNU6ZfTYLD3l
1 則回應被作者自行刪除。

以上內容「Cofacts 真的假的」訊息回報機器人與查證協作社群提供,以 CC授權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CC BY-SA 4.0) 釋出,於後續重製或散布時,原社群顯名及每一則查證的出處連結皆必須被完整引用。

ChatGPT 自動分析
加 LINE 查謠言
加 LINE 查謠言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