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一年元旦起,台灣開放含萊劑進口豬,蔡政府打著「食安五環」強調產地一定會標清楚。當時中央畜產會及衛福部推出琳瑯滿目的豬標章,從餐廳業者、小吃攤到市場,宛如貼符咒般成了「貼貼紙比賽」,但對比如今四起的美豬疑似「洗產地」事件,再次印證官方的管理失靈,這些豬標章真的只是用來貼心安、貼辛酸。

衛福部食藥署此次透過大數據揪出高風險食品業者,並會同地方衛生局啟動稽查,十二家次的高風險業者中,有二家業者標示不實,且發生民眾最害怕的「沒標美豬、只標加拿大豬」的疑似洗產地行為。經歷多次食安風暴,民眾對業者自主標示,信任度極低,與其相信業者,反而更相信隔壁鄰居口碑:市場那攤冷凍豬肉是「正港台灣豬」。

民眾無法靠舌尖辨別肉品來源國,更沒辦法掌握進出口單據。政府當初拍胸脯保證,要把關、要輔導、要強化標示,為什麼至今台灣人民對於標示的信任感,仍舊薄弱?

美國豬肉當初開放進口,國內爭議不斷,面對民眾的憂心,政府掛出保證,強調從邊境到市場,都會為民眾的食安把關,如今這些保證看起來多麼地廉價,食藥署只是一再強調台灣沒有萊豬,但問題是,連最基本的產地標示都做不到,誰還相信政府的保證?

食藥署稱這次稽查是利用大數據回溯稽查主動出擊,問題是業者六、七月就進貨,直到中秋節前兩三天才查獲標示不實,美國豬肉幾乎都已進了消費者肚子,這種稽查效率還好意思拿來說嘴?

更可議的是,而從進口蛋到進口豬,作為地方食安把關單位地方政府,卻面臨同樣的困境,中央都不願及時提供流向資訊,讓地方政府備多力分且事倍功半。請問,提供進口蛋、豬的流向有那麼難嗎?
近 31 日
0 次瀏覽
本訊息有 1 則查核回應
E 認為 含有個人意見
引用自 E 查核回應
以美豬混充其他國家豬肉,類似於以“阿根廷魷魚”假裝是“紐西蘭魷魚”這樣的狀況,是標示不實問題,並非危害人體健康問題,民眾無需過度恐慌。(資料:自由時報 2017/7/16)

1. 進口食品在邊境檢驗若不合格就會命進口業者辦理退運或銷毀,所以不會有不安全的豬肉進入市場。

2. 美豬不等於萊豬,且根據豬肉儀表板資料並未有檢測到萊劑的進口豬肉。
開放豬肉萊劑容許值不代表進口的豬肉就會有萊劑,事實上進口商因為知道萊豬在台灣無市場,所以都是進口“非萊豬”,這也是為什麼從開放容許值以來,都沒有檢測到進口豬肉含有萊劑的案例。衛福部設有“豬肉儀表板”網頁,公佈每日邊境檢測的進口豬肉是否含有萊劑。(資料:豬肉儀表板)

3. 產地標示不實依法可以開罰。依現行規定,進口豬肉相關食品,不論是否有無加工,都必須標示豬肉原料的原產地。廠商如未如實標示,最高可以開罰400萬元。

4. 進口海關也會查驗進口肉品的產地標示,即便進口時誠實標示產地,但若銷售給中盤或餐廳後。不誠實地自行混裝或不標示的情形也有可能發生。消費者對於不誠實、造假的行為,亦可以透過抵制來改善社會風氣。

不同意見出處

自由時報 2017/7/16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133396

豬肉儀表板
https://ifi.fda.gov.tw/ifi/pfp/cp/pfpcp0706q.jsp

法操》「標示不實」與「詐欺」如何界定?應盡快立法規範 - 自由評論網

必須提醒民眾,其實公司經營本就是商業活動,自然以「追求最高利潤,降到最低成本」為目標,廣告難免以幽默與創意手法來吸引消費者,而食品廣告標示的「誇大不實」與「詐欺罪」間的界線,仍要回歸到構成要件來認定。因此,有關行政單位也應該盡快積極地制定相關的明確規範,並且對食品業者進行輔導與幫助,雙方彼此配合協作,如此一來,才能真正有效地解決食安問題。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133396

以上內容「Cofacts 真的假的」訊息回報機器人與查證協作社群提供,以 CC授權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CC BY-SA 4.0) 釋出,於後續重製或散布時,原社群顯名及每一則查證的出處連結皆必須被完整引用。

加 LINE 查謠言
加 LINE 查謠言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