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逐字稿

從昔日反共刊物看族群衝突 大
■雁默
偶得一陳舊的香港報刊《聯合評論
》,對其中一篇文章〈我所見到的台
灣〉特別有感。作者王厚生是香港文
化界人士,屬於早期的自由民主派,
1949年後離開大陸,旅居港台與美國
。作為一個反共立場鮮明的報刊,《
聯合評論》使用的是中華民國紀年,
並堅決站在民主中國的位置傳播時事
評論。
1959年8月,王厚生來台停留了一
個月,回香港後便寫下了台北行的所
聞所見,他寫到:
「在大城市如台北,人們的生活雖
清苦,卻很安定從事於農工商各界
的人們的收入較好,軍公教人員的待
遇較差,而服務於軍公教三界者,多
數是從大陸過去的。因此,台灣本省
人的生活要比外省人優渥。台灣本省
人和外省人之間,基本上沒有仇視,
隔膜也許有一些,但不顯著台灣本的一黨專政,希望自己所屬的政黨(
省人對政府不滿,大概也是事實,不 中國民主社會黨、中國青年黨),能
過,這種不滿的情緒,不值得大驚小 在台灣有一席之地,他們自詡為國共
怪只要政府停止向老百姓徵收稅捐 之外的第三勢力。
,人民立刻會對政府表示好感的…台
灣的國民教育辦得很好···台灣少女喜
歡外省籍青年,她們說,台灣青年未
出遠門,土氣十足台灣的政治無可
否認的未合民主政治的標準…台灣籍
士兵的戰鬥精神極佳,他們入伍後,
與外省籍士兵打成一片,如同弟兄,
毫無地域觀念。」除了上述,王厚生
還花了些篇幅描述當時台灣初具規模
的工業,以及蔣介石是否該第三次違
憲連任總統之事。
當時的台灣內部,按王厚生的觀察
沒有什麼族群衝突,有的只是隔膜
如果拿緬甸國內穆斯林與佛教徒的
種族衝突來看,人家可是真正綿延數
個世代的血海深仇,不同文也不同種
一次種族衝突就是十數萬人喪生,
或數十萬人成為難民。相比之下,台
灣光復後的族群問題,根本是芝麻綠
豆般的小事,直到「二二八事件」被
嚴重渲染與扭曲。緬甸深仇難解,台
灣沒事找事。
《聯合評論》的作者,大都是自由
民主派的非國民黨人士,他們在海外
雖然不滿,但仍寄希望於國民黨,
重建自由中國。他們反對當時國民黨
50年代的台灣,之所以族群間相對
和諧,除了同文同種之外,一如王厚
生的觀察,教育辦得不錯是主因。再
者,外省族群大都限縮在軍公教領域
也無久居的打算,所以並未形成與
本省人爭奪土地的衝突。
王厚生特別提到,從海外華人的角
度來看,台灣養兵太多(70萬總兵力
),但若深入理解,如果大量解散部
隊,這些士兵如何安置是很大的社會
問題。當時教職與公職無法再釋出空
缺,年輕的退伍軍人將與本省人爭搶
不算大鍋的勞動市場。相反地,維持
兵力,將人力資源限制在軍方內部,
管理上較為容易,士兵功能也可擴充
為「災區重建」,「築路修橋」,成
為另一種社會生產力。
60年代開始的兩位數經濟成長,是
在社會相對安穩的50年代所打下基礎
的。1959年,反攻無望,台灣政治戰
略開始向下修正,但台灣民間經濟正
準備向上提升。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近 31 日
0 次瀏覽
本訊息有 0 則查核回應
目前沒有已撰寫的回應,建議對其抱持健康的懷疑。
加 LINE 查謠言
加 LINE 查謠言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