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回應
vanillam 認為 含有個人意見
引用自 vanillam 查核回應
時事評論文章,扇動性言詞相比一般內容農場網站較少,可閱讀性相對較高。

不同意見出處

https://www.hi-on.org/article-single.php?At=58&An=187776
此查核回應尚被用於以下的可疑訊息
談起政治~朋友同學關係都搞壞了~
但是不談政治有可能莫名其妙 喪失一個國家~今天轉貼不是我不禮貌~請大家三思~
~
#國民黨的國仇家恨(轉貼)

我有一些朋友是國民黨外省二代或韓粉,講到民進黨就咬牙切齒,我問:民進黨是殺你們父母、親戚?還是迫害你們?
他們沒說話。然後數落著民進黨的貪污、用人酬庸、政策⋯等等。
他們數落的民進黨缺點,國民黨都有,甚至於更離譜。以貪污而言;王又增、劉松藩( 立法院副院長)、陳由豪、⋯,這些國民黨中常委以上職務,債留台灣可是百億起跳。吳德美、伍澤元(署長級)、立委何智輝、⋯等,金額都是二十億起跳。
論貪污,國民黨無論人數或金額,都是民進黨的幾十倍以上,這些國民黨外省二代或韓粉,怎麼好意思大力批評民進黨貪污?
他們對民進黨的“恨” ,感覺遠超過台灣 228 受難家屬對國民黨的“恨”。 殺國民黨人最多的是共產黨,奪國民黨大江山的是共產黨,怎麼國民黨忘記對共產黨的仇恨,而且開始舔共?
看看退役陸軍總司令陳廷寵上將,領月退俸超過 16 萬台幣,說台灣戰力零、寧可給共產黨統治,也不給民進黨統治⋯。
民進黨可沒迫害他,他在大陸辦台商學校,民進黨政府還每年給他六千萬,竟然仇恨民進黨至此地步,忘記誰是敵人?實在令人費解?
而且這些國民黨外省二代或韓粉腦袋不清楚,現在是民主時代,民進黨執政是全民用選票選出來,是暫時執政。任何政黨執政,只要不得民心,隨時會失去政權,如同韓國瑜被罷免。民主國家其實是百姓自己統治自己。
他們不甘心失去政權,卻不反省為何失去政權?當馬英九民調支持度掉到 20% 時,國民黨還在麻木不仁,直到馬英九民調支持度掉到 9% 時,已經來不及了!
國民黨控訴民進黨選舉操作,贏得選戰?國民黨論財力、組織、動員運作,都比民進黨強,就算輸在選舉操作,那也是很丟人,還好意思拿出來說。
國民黨派系林立,不團結、無法整合、是過去選舉失利的最大敗因。
蔡英文高票連任當晚,韓粉、特別是一些資深藝人;熊海玲、張俐敏等,公開大喊“台灣完蛋了!“ 接著 大S 與范瑋琪的口罩、狗官風波後,武漢肺炎全球爆發,大家才驚覺,還好蔡英文連任,要是舔共的韓國瑜當選,台灣才真的完蛋→目前不是再搶口罩或民生用品,而是再搶納骨塔。
沒想到國民黨不協助防疫,還一天到晚扯後腿,從武漢包機偷塞陸配以外的親屬開始⋯。巴不得台灣防疫失敗、有破口。
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行政、司法獨立,有自己獨立的貨幣與獨立的國防,領導人是百姓選出來的。全世界有那個區域有台灣這種條件而不是國家?中華民國只是台灣的一件外衣。若照中華民國憲法,其疆域還包括全中國,難道我們現在應該要反攻大陸嗎?連制憲的國民黨都違憲,不收復淪陷區⋯。
現在的憲法既不合現實,也不符合台灣百姓期待,那是兩蔣與少數外省人想反攻大陸,他們獨裁、大帝國思維,反對台獨,視台獨為毒蛇猛獸,台灣若獨立,他們便失去反攻大陸的理由。
台灣人才不想反攻大陸,台灣是清朝的棄子,割讓被日本統治五十年,對大陸的感情沒他們那麼濃烈,跟共產黨也沒有那麼多的恩怨情仇。不過共產黨倒是很仇恨台灣,一天到晚要留島不留人⋯。
1988 年蔣經國過逝,1990年李登輝差不多已經獨攬政權,開始將教育本土化,當時十歲的小孩,吸收的正是本土化教育,他們一路走來,投票見證台灣政黨輪替,享受台灣的民主自由,也就是說,台灣四十歲以下,已是不折不扣的天然獨,他們現在正掌握、接收台灣,並主導台灣的未來。
因此修憲正名,換掉衣服是遲早的事,目前就是照顧一些老榮民的情感,也給過去被權威教育,洗腦到不會思考的人一些時間( 熊海玲、張俐敏之類等)。看看去年初 ( 2020) 總統投票,有多少年輕人因要投蔡英文而要跟身為韓粉的父母決裂。
民主價值與意識已經深植年輕人腦海,不受任何關係所綑綁。也許有人會說民進黨洗腦成功。真的嗎?台灣過去四十年,親中、台獨、反共等媒體一直開放併存,而且台灣網路無牆。近十年來有 youtube 後,還有自媒體,怎麼洗腦?怎沒把國民黨人給洗綠?
看著香港的和平訴求被暴力鎮壓,共機不斷的繞台威脅恐嚇,全球譴責,國民黨跟啞巴一樣不敢譴責,看在年輕人眼中,國民黨已經是一個沒有理念的政黨,滿腦子仇恨民進黨。
一個只想執政,卻罔顧全民利益的政黨,終會失去政治舞台。國民黨再不修正改革,連最大在野黨的舞台也將失去。

以上內容「Cofacts 真的假的」訊息回報機器人與查證協作社群提供,以 CC授權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CC BY-SA 4.0) 釋出,於後續重製或散布時,原社群顯名及每一則查證的出處連結皆必須被完整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