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過快,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徵兆!
2016-11-23 林昕潔/整理編輯
Line Share

LINE Join
108.1 K收藏7
心跳過快,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徵兆!
【早安健康/林昕潔整理編輯】血壓、血糖、體脂...等數字都對健康有莫大的影響,但有一種可以自己追蹤、測量的數字也很重要,那就是心跳!近期有國內健康機構指出,休息時的心跳若超過每分鐘70下,每多一下就會減少1個月的壽命。而國外的研究也認為,心跳越高,代表心臟輸出血液的效率不足,也可能是多種心血管相關疾病的徵兆;更有國外研究指出,心跳持續偏高的人,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也會增加55%!

心跳快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徵兆

心跳會隨著人體的狀況而有所改變,像是運動之後心跳變快,是為了增加血流與氧氣供應的自然現象。不過,若是人在休息的狀態下所測得的靜止心率(resting heart rate)也持續偏高,可就非常不妙了。紐約長老教會醫院/威爾康乃爾醫學中心佩雷爾曼心臟研究所的科學家就指出,長期心跳過快可能是心臟病或其他疾病導致,且與較高的死亡率有關。

心跳過快者,死亡率較高

研究者花費五年時間、追蹤了9193位病患後發現,持續偏高的心跳(超過每分鐘84下、症狀發展或持續五年以上),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55%、全因死亡率增加79%有關。另外,相較於正常的靜止心率(每分鐘60~80下),每分鐘的心跳每增加10下,心血管疾病相關的死亡率就會提高16%,全因死亡率也增加25%。

過快的心跳也和高血壓有關,過高的血壓則會傷害血管壁的健康。另外,心率過高是自律神經系統失調的指標之一,而自律神經系統的失調,也與缺血性心臟病、動脈粥狀硬化、心律不整等健康問題風險的增加相關。

主要研究者Peter Okin醫師認為,測量心跳既簡單又不花錢,也是醫師會進行的例行工作。但是,心跳會隨著身體狀況而改變,每天、每年的心跳都不一樣是正常的。因此內科醫師不應只考慮單一心跳讀數,更要追蹤長期的心率改變。這項簡單卻重要的指標,能夠標示出可能致命的健康問題,但藉由診斷與治療,仍然能夠預防惡化。

降低心跳從生活著手:多吃魚、補充纖維礦物質,規律運動

當發現自己有長期心跳過快的問題時,除了就醫治療,也要從生活中著手,幫助心臟重新找回健康。其中最重要的做法,就是運動和飲食。

《Frontiers in Physiology》期刊中曾有研究指出,增加攝取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鱒魚、鮭魚、鮪魚、鯖魚、鯡魚等魚類,與顯著降低心率有關,因為魚油中的omega-3對心臟肌肉收縮有直接影響,能夠幫助降低心率。

另外,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能夠降低會導致心率提高的三酸甘油酯;飲食中較佳的鎂鈣比例,則有益於肌肉收縮與放鬆的機能,有助於控制心率;攝取鉀、減少鈉,則有助降低血壓。

藉由有氧運動,則能夠強健心臟、使其能夠在每次收縮時送出更多的血流,提升送血效率,就能讓心臟以更少的收縮次數完成工作,心跳也會隨之減少。新墨西哥大學運動科學家Len Kravitz指出,規律運動能夠使靜止心率每分鐘降低5~25下,而心跳減少也能夠提升心臟送出富含氧氣和養分的血液的效率。

心跳快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徵兆
近 31 日
1 次瀏覽
本訊息有 1 則查核回應
Lin 認為 含有正確訊息
引用自 Lin 查核回應
一般來說,正常的心跳每分鐘約60-100下,然而對於有心臟疾病的人標準又稍有不同。心臟衰竭或是心血管疾病合併心臟收縮功能不良的病人,每分鐘70以上的心跳,爾後再發生心血管疾病或心衰竭住院的比例要明顯高於心跳低於每分鐘70下的病人。當然,這些結果對於病態性心跳過慢的病人,並不適用。
相關的臨床研究發現,在心肌梗塞後的病人身上,休息時的心跳越快,死亡率相對越高。如果能把休息時的心跳降下來,則不論全死亡率,心因性死亡,甚至心肌梗塞再發的預防都能顯著下降。每分鐘只要能降10個心跳左右,即可下降30%的死亡率。不僅如此,對於心絞痛的病人,休息時過快的心跳也會誘發胸痛發作,原因在於增加心臟的耗氧量,導致缺氧。

資料佐證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414000360-260209
心跳過快

名.醫.問.診-心跳過快 會早死嗎?

2018年04月14日 04:10 工商時報魏丞駿(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大多人都有量血壓的習慣,也熟知過高的血壓會造成腦血管或心血管疾病,但很少人會注意到心跳太快所造成的不良影響。 過去的動物研究中,發現體積越小的動物,如老鼠或猴子,心跳每分鐘可以跳300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414000360-260209

以上內容「Cofacts 真的假的」訊息回報機器人與查證協作社群提供,以 CC授權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CC BY-SA 4.0) 釋出,於後續重製或散布時,原社群顯名及每一則查證的出處連結皆必須被完整引用。

加 LINE 查謠言
加 LINE 查謠言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