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前幾天和一位剛退休、目前住在上海的牛津大學經濟學教授聊天。

不得不說英國佬在政治、想法和眼光還是了不起的。(但還是想不通大英帝國玩脫歐怎麼會玩成這樣?)不管媒體怎麼宣傳,高級知識分子對局勢的見解還是頗有見地的,和老教授聊天的過程中,我對中美國際局勢,感覺有了個更清楚的視角。

和教授聊起貿易戰。我說中國其實並不願意見到貿易戰,而且也並沒有主動發動貿易戰,美國的很多指責都是無稽之談。

教授說他知道,但這根本不是本質與重點。教授認為貿易戰本質上依舊是中國對美國的戰略進攻,不管貿易戰是不是美國主動挑起的,就算是,那也不如說是中國人「逼迫」美國人主動挑起貿易戰。這得從 1998 年到 2008 年以及 2008 年至今的局勢演變說起。

美國依靠美元、美軍與美國價值,從全世界收割社會財富與吸納人才餵養美國,削弱他國實力。

從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來,已經形成了一套系統的組合拳與方法,而蘇聯的解體加劇了這種依賴。

具體方法是這樣:

依靠美國影響力與國力支撐的美元,以貿易逆差的方式為全世界提供流動性,讓美元在全世界流動。我們可以把這批美元看做是魚苗、羔羊。

然後依靠美國的軍事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人為地製造地區衝突與危機。形式多變,可以是政治危機、經濟危機、升息、甚至國際衝突,從而使特定國家資產價格相對於美元大幅波動,本幣劇烈貶值,從而以超低價格收割他國的優質資產與外匯儲備。一方面讓這批增值的財富收入美國囊中,大餐一頓吃個飽,一方面回收美元的流動性,為下一輪收割做準備。釋放和回收美元流動性的中間的具體操作就是升息與降息。

整個流程已經形成一套系統的組合拳,就像養羊一樣,放出去吃草,出肥了就收割。

這套方法很多時候行之有效,為此美國才建立起它的全球體系與推行全球化,為美元的自由流通設立保障。

但從 1998 年以後,這種方式遭到了極大的挑戰,根本原因在於中國。

中國的崛起,並不僅僅是一個頂替了蘇聯位置的強國那麼簡單,它的存在和運作方式,對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造成了巨大的挑戰。中國的崛起是美國 21 世紀以來的最大的挑戰與隱患。政府控制力強,並且在金融領域對資本有諸多管制措施,這使得美國難以單單通過資本操作方式收割中國的財富,然後中國日漸增強的綜合國力和穩定的社會與政治環境,使得美國更難以製造政治危機的方式,促使中國的資產價格跳水。哪怕製造了,由於中國的管制措施,財富也難以流出中國。

然而從 1998 年以來,通過製造國際衝突的方式造成中國內部不穩定,以達到更換一個可以讓資本自由流通的政府的嘗試,已經無數次宣告失敗,並且花費了美國很多「成本(cost) 」,包括金錢或者國際影響力。可以說,21 世紀以來,中國對於美國就是一個蒸不爛、煮不熱、錘不扁、炒不爆的一粒銅豌豆。

美國除了直接宣戰以外,已經沒有什麼手段能打斷中國的上升進程了。

但如果僅止於此,中國說不上是美國的心腹大患,換句話說,肯定算不上比蘇聯更嚴重的威脅。中國之所以對美國而言比蘇聯更危險的原因,在於她採取了完全迥異於蘇聯的方式,對美國的根基進行侵蝕和腐化。中國的崛起不但使得中國自己成了美國無法收割的對象,並且使得美國以往對其他國家的收割組合拳效果大打折扣。

中國首先保證了自己不被美國收割,然後通過持有大量的美元外匯儲備,在美國收割他國的時候,向美國「收一道稅」。具體表現為使用自己的巨額外匯儲備,在美國製造了「危機」後,和美國人一道低價收購資產(包括不限於油田的開發權、競標基礎建設、收購某些資源、或者參與重建或者投資)。對美國而言,這就等於回到手裡的只有美元而非財富,只有通膨而非實質的好處。教授戲稱這是中國對美國的「寄生」。

但這種趨勢在 2008 年以前並沒有讓美國人警惕,或者說並沒有讓美國人痛到警惕。

轉折點在 2008 年。

經濟危機使美國的力量受損,根據以往,美國需要找一個對象輸出危機並且收割財富。中國毫無疑問不可能成為這麼一個對象。

但美國發現不但是中國不可能,連帶對其他國家也收不到多少好處了。

原來在於中國從改革開放起就在積累實力,在 2008 年美國受損的實力和中國自身一直沒有停下來的實力積累,到達了一個微妙的引爆點。

教授說,我不知道你們中國人的看法,但在 2008 年後,中國的國有企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忽然在影響力和等級上都提高了一個級別。

中國忽然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和輸出產能開始關注,在幾年後更是推出了一帶一路計畫。

從 2008 年後,美國發現一個事實,使用以往的收割手段,不但是有沒有利益的問題,而是可不可以回本的問題!

原因在於以往在製造資產價格波動後,能以美元低價收購優質資產並且回收流動性,雖然被中國截留一部分,但絕大部分收益仍然是美國的。但 2008 年後,大部分收益居然被中國收取了,原來在於,2008 年以後大量的貨幣互換協議與一帶一路計畫,以及中國開設的諸多國際融資通道(中國主導的)。

以非洲為例,中國改變了以往直接使用美元收購資源或者資產的方式,向部分第三世界國家提出,以工業製品和基礎設施折算美元,另一國以本國優質資產的期權折算美元達成交易。雙方僅僅是聲稱使用了美元,實際而言「一美分」都沒有流動!

結果在美國製造了各種地區衝突與危機以後,中國以這種方式介入,它不但是發生了收益被截留的問題,甚至可能沒有收益。

例如伊拉克,中國以基建和產品出價,伊拉克以基建收益的期權或者其他資產的期權抵押達成交易。這中間僅僅是物資的流動,美國無法在其中以美元收割任何收益。並且中國還有自己的資金渠道(亞投行/崑崙銀行等等),美國人終於發現,以往中國人只是用吸管唑一口。以前或者是九一分,四六分,現在可能是七三分,中國七,美國三,甚至有時候美國人還要賠本,這是挑戰美國的根基與利益。

布雷頓解體以來,美國為了更好地收割,幾乎改變了她的國家形態與政治觀念,構建了美國自己的全球體系。蘇聯解體還加劇了這一趨勢,一切都是為了更好地使得資本流通,方便美國收割利益,包括去工業化與讓金融業高度繁榮。

美國為全球化而改變,美國的觀念也為全球化而改變。現在的美國已經不是 1939 年那個美利堅了。

為了構建和維持這個全球體系,美國付出了巨額的成本,不得不維持超高的軍費和巨額的貿易逆差,但只要可以收割下去,那麼美國付出的貿易逆差和高額軍費都是值得的,最終都能得到超額回報。

但現在美國付出了成本,消費了影響力,卻得不到相應的收益。錢你出、惡人你做、桃子我摘。

為了壓制俄羅斯,持續壓低國際油價,並且早年在中東抬高了國際油價,讓美國一票石油公司賺更多的錢。開採石油的技術研發上升了一個台階,甚至使得美國自身因為頁岩油的開發變成了產油國。也就是說,美國現在已經無法以製造地區緊張局勢,然後以石油美元得到很高的收益,而且哪怕真的抬高了油價,也不過是肥了俄羅斯,甚至拉丁美洲的委內瑞拉這些國家也會壓制不住。

低價收購優質資產呢?就拿伊朗舉例,美國能夠戰勝伊朗嗎?毫無疑問,不能。

但如果在要伊朗扶持一個親美政權,比如扶持遜尼派政府,那就需要美國大量輸血。看看塔利班就是例子,新政府如果沒有美國的持續輸血,毫無疑問坐不穩政權,但如果持續輸血,一個阿富汗加伊拉克,就差點把全盛的美國榨乾。以現在美國聯邦政府而言,在伊朗那麼大的地方,維持一個親美政權是天方夜譚。

而且先不說一個被戰爭摧毀的國家到底有沒有所謂的「優質資產」,哪怕有,新的政府為了戰後重建,也會拍賣優質資產。拍賣優質資產為了什麼?還是為了籌集資金以進行戰後重建,那麼中國可以直接以基建出價,新政府用資產期權抵押,美國人在這種情況下根本插不了手。

鐵路、電力、通信網路、公路,為了收割全世界而自己去工業化的美國,在這些基建領域已經完全無法與中國競爭了。哪怕尖端技術仍有優勢,但缺乏市場也缺乏資金的聯邦政府,已經沒有逆轉這個趨勢的能力了!

聯邦政府已經沒錢了,這是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對大國而言,調頭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如果能輕易改變生存方式或者社會制度,那麼蘇聯也不會解體了,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必須著手直接地、有效地、實質地打擊中國。

中國以這種方式活著一天,美國的全球體系都有解體的風險,聯邦政府的財政收入已經岌岌可危,然而不得不花的支出卻是年年攀高,再加上美國每年所創造的財富,到底有多少進了私人的口袋,有多少進入聯邦政府的國庫,這是要打一個問號的。以往增量時期無關緊要,在 2008 年至今美國進入消耗存量時期,種種以往的社會問題都會日漸尖銳。

如果美國拋棄它的全球體系回歸門羅主義也是一條道路,但教授對此持悲觀態度,國家體制和社會與觀念將需要劇變,這都會是催生混亂與內戰最好的溫床,如果大國轉向如此容易,蘇聯也不會亡國了!

所以他覺得貿易戰,本質上是中國對美國的戰略進攻,無論是不是美國主動挑起,其實都是中國在「逼迫」美國做出戰略抉擇。美國對於發動貿易戰並沒有必勝的把握,甚至有沒有一半的把握都很難說,但她仍然不得不放手一搏,這對於國家戰略的選擇而言,無疑是最糟糕的情況。

看似有選擇,實際上沒有,因為只有糟糕和更糟糕的區別。如果不解決中國問題,美國哪怕找到再多的錢包,也填不飽自己的肚子,甚至會越來越餓。

加州高鐵項目的失敗,證明瞭美國目前社會運行的成本極高,金融和法律障礙拉高了整個社會的運行成本,對華貿易戰風險極大,但聯邦政府已經別無選擇。

這位牛津大學經濟學教授的觀點很有意思,這與前一陣楊世光與苑舉正教授的論點頗為吻合。楊世光曾以回歸交易本質是以物易物來詮釋中國突破美元的戰略,也就是因為這樣,再加上中國已成為基建狂魔,藉一帶一路與亞投行對外大肆輸出,才嚴重傷害了美國利益,進而引起對中國的瘋狂打壓。

這場戰爭是一次沒有硝煙的持久戰,比的是國力、耐力、努力、國人的犧牲奉獻與國際效應。

我相信中國大陸的執政者在毛澤東「戰略上輕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的鬥爭思想指導下,出現差錯的機會應該會比美國少得多。尤其川普全面對盟國開徵貿易稅及勒索軍費的做法,使得盟國們的表現都有同床異夢的感覺,在德、法帶領下,歐盟其他國家與日、韓的態度,都顯得非常曖昧,我看這場戰爭對中國是短空長多,對美國則是短多長空,美國即使能使中國一擊致命,自己也必會脫一層皮,若不能使中國一擊喪命,後面無論是退守門羅主義或垂死掙扎,美國都要倒大楣了!

唯一互利之道就是與中國妥協謀求共生共榮。
近 31 日
0 次瀏覽
本訊息有 1 則查核回應
Ann 認為 含有個人意見
引用自 Ann 查核回應
文章來自中國「知乎」論壇中的評論。

1. 2000年代末期,中國確實開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但據2019年12月發布的國際清算銀行數據,人民幣在國際金融體系中作用其實缺少實際進展。

中國確實如文章所言,在部分國家以期權交易基礎建設,繞開美元結算體系,但是,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顯示,中國以美元結算的貿易額,占總額的比例高於「所有其他接受評估的國家」,進口也幾乎完全由美元結算。

2. 針對國際油價與全球政經情勢的關聯,經濟學家及媒體有不同於文章的評論。

有媒體認為,歐元區經濟衰退,加上中國經濟成長減速,造成國際能源需求增加速度減慢、油價低探;也有經濟學家認為,原因在於美國本土能源生產加速後,全球需求趕不上供給。

不同意見出處

華爾街日報:人民幣國際化雷聲大雨點小 外匯結算作用有限
https://china.hket.com/article/2517815/華爾街日報:人民幣國際化雷聲大雨點小 外匯結算作用有限

〈彭博專欄〉中國正努力「去美元化」、擺脫美元枷鎖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366069

為何美元可以成為全球信賴的國際貨幣,人民幣卻不行?這篇文章告訴你答案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272451?page=1

石油換新生!伊拉克日供10萬桶「黑金」 中國協助重建基礎設施(2019)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91014/1556341.htm

華爾街日報:人民幣國際化雷聲大雨點小 外匯結算作用有限 - 香港經濟日報 - 中國頻道 - 經濟脈搏

美國《華爾街日報》(WSJ)的專欄文章指出,本周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再次顯示出,有關人民幣在國際金融體系中作用的討論空有熱度而缺少實際進展。 中國以美元結算的貿易額比例高 文章指,相對於中國作為全球最大

https://china.hket.com/article/2517815/%E8%8F%AF%E7%88%BE%E8%A1%97%E6%97%A5%E5%A0%B1%EF%BC%9A%E4%BA%BA%E6%B0%91%E5%B9%A3%E5%9C%8B%E9%9A%9B%E5%8C%96%E9%9B%B7%E8%81%B2%E5%A4%A7%E9%9B%A8%E9%BB%9E%E5%B0%8F%20%E5%A4%96%E5%8C%AF%E7%B5%90%E7%AE%97%E4%BD%9C%E7%94%A8%E6%9C%89%E9%99%90

〈彭博專欄〉中國正努力「去美元化」、擺脫美元枷鎖 | Anue鉅亨 - 國際政經

美元依然是全球主導貨幣,中國令人民幣兌美元貶值,或者用美國財政部喜歡的說法:操縱匯率,這些說法並無多大意義,反而,投資人應當嚴肅地看待近期中國嘗試脫離美元的「去美元化」跡象。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366069

為何美元可以成為全球信賴的國際貨幣,人民幣卻不行?這篇文章告訴你答案-風傳媒

川習會未擾亂長江春水,中國也快要從美國認定的「匯率操縱國」名單上下莊,緊接而來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更支撐著中國的大國之路,不少媒體與官方皆稱此次會議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新里程碑,有望壯大成實力堅強的國際貨幣。人民幣真的能成為支撐半片天的國際貨幣,享受其所帶來的經濟與政治好處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272451?page=1

以上內容「Cofacts 真的假的」訊息回報機器人與查證協作社群提供,以 CC授權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CC BY-SA 4.0) 釋出,於後續重製或散布時,原社群顯名及每一則查證的出處連結皆必須被完整引用。

加 LINE 查謠言
加 LINE 查謠言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